欢迎光临~慧心仁术健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语言选择: 中文简体 ∷  中文繁体
您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7月3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媒体报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7月3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时间:2023-07-07 10:28:14

时  间:2023年7月3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胡强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郭燕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俞新乐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为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
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印发的重要政策文件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开展以“强基础、提质量、促发展”为主题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围绕加强临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拓展护理领域、加大支持力度等4个方面提出19项具体任务,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女士;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乐先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先生。
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医疗应急工作的目标和重大任务,请问目前我国医疗应急总体能力和水平如何,能否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我们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新冠疫情防控当中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为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决突出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各个环节工作,加强医疗应急基地、医疗应急队伍、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各方面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

第一,指挥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了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医疗应急各部门、各层级、各机构、各环节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对接更加顺畅;由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军地协同的医疗应急联动机制也更加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预案也更加齐备;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二,医疗应急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方面,我们做好医疗应急救治基地的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各省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提升大规模收治伤病员的定点救治能力。另一方面,推进医疗应急的队伍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建成了40支国家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同时也指导各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共计6500支。队伍的类别包括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以及核辐射的医疗应急队伍,实现了设备集成化、便携化、队伍自我保障化。基地和队伍一同形成了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

第三,专家的力量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遴选了一批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实战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成立了“国家医疗应急专家组”,涵盖22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包括急诊、重症、呼吸、烧伤、骨科、儿科、心理等等与医疗应急队伍相关联的专业领域,总计接近540人。今天到场的四川华西医院的李为民院长,既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同时也是专家组组长,浙江省卫健委的俞新乐副主任,他多次参加了国内的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的处置任务,同时还参加过国际的救援任务。重大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之后,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按类别以及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高效的调派国家专家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还可以开展远程的多学科的会诊指导,同时专家组还在指导医疗应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以及推动医疗应急工作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较大,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还有一些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这几类的突发事件当中,都会涉及到人民群众健康的威胁,需要进行伤员的救治工作。因此,我们一直秉承的就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处置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把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放在第一位,把提升救治能力摆在首位,全力救治每一位伤病员。谢谢。

健康报记者:
刚才郭司给我们介绍了我国医疗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对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我们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印发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明确了我们下一步的重点目标和重要任务。下一步,我们要以规划为指引,按照平急结合、系统高效的原则,指导各地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推进基地和队伍建设。刚才介绍到,我们的基地和队伍是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力量,所以我们推进基地和队伍建设就是要增强“硬核力”。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下一步还将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充中毒救治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构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到“十四五”末,我们计划将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由目前的40支增加至60-70支。在扩容的同时,还要积极提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配备一些必要的移动化的设备和治疗单元,使我们国家的医疗应急队伍能够提质扩容,满足紧急医学救援的工作任务。此外,为了应对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我们还计划组建相应的重大疫情救治队伍,提升重大疫情发生之后的重症救治能力。除了国家层面的基地和队伍建设,我们同时也要求省里面要在队伍建设当中能够通过省、市、县几个层面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形成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能够按照平急结合、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目标完成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二是进一步强化医疗应急机制建设,提升“软实力”。通过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医疗应急机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医疗救援力量的调动和相互支援机制,建设国家省、市、县立体化的医疗救援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信息系统,做到指令传递快速、系统反应有序、基层执行有力。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一些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努力推动我国医疗应急能力向着高质量、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监测和应急值守,确保“快反应”。医疗应急工作第一是突出快,第二是突出有效,高质量。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要快就要做到“四早”,我们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哨点作用,紧盯事件苗头信息,极早发现并报告,提前做好准备,牢牢把握医疗应急的主动权。在快的这方面,要发挥院前急救120的作用和省市县各级医疗应急队伍的作用,第一时间派出骨干力量,提升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的反应能力,同时做好各个医疗队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快速响应和协同支援,提升医疗应急处置效果。谢谢。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医疗救援工作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请问,如果突发事件发生在远离城市的区域,怎样保证医疗应急力量和物资调配快速到位以满足救援需要?谢谢。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俞新乐: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应该说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医疗力量相对大城市来讲相对不足。做好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海岛地区的医疗应急工作,就是要加强常备力量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浙江省有26个山区县、6个海岛县,是海岛数量最多的省份。因此,我们坚持底线思维,重点从四个方面,不断提升医疗应急能力和保障水平。一是在院前急救方面,全省建设77家120急救中心,1163个急救站点,配置救护车2630辆,每2.5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2022年度浙江农村地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到了14分45秒。二是在紧急医学救援方面,我们推动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2个国家级基地和浙东、浙北、浙西、浙南、浙中5个省级区域医学救援基地,每个县市区都建设了能够承担包括创伤、中毒、心理干预、传染病等多种医疗应急需要的站点。三是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1支国际应急医疗队,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8支省级专业医疗应急队,同时依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组建应急队伍。每个乡镇卫生院也有应急小分队,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乡镇能够保证在15分钟之内力量到位,县级能够保证在30分钟之内力量到位。同时,加强航空医学救援基础设施的建设,全省医疗机构建设57个直升机停机坪,覆盖11个地市和43个县市区。直升机转运急危重症患者在浙江已经常态化开展。许多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都组建了能够承担人工膜肺、呼吸机支撑下的危重症患者的紧急转运小组,大大提高偏远地区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能力,提升救治成功率。比如,最近有一位山区呼吸道大咯血患者,我们成功运用了航空救援直升机,在当地经过紧急快速处理以后,通过直升机18分钟转运至城市大医院,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四是在应急物资调配方面,我们会同经信部门建立应急物资在线系统,对流通领域和医疗机构重要的应急物资,包括药品、耗材等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平时,能够做到这些物资家底清楚,储备有多少量,哪些在医疗机构、哪些在流通企业,进行战略性储备;战时,应急物资能够做到精准的调配,满足整个医疗应急的需求。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支医疗应急队伍。请问,县域地区的医疗应急队伍组织建设情况如何?接下来推动基层医疗应急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记者的提问。刚才我们提到,医疗应急工作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快,由于我们基层的医疗机构往往离现场比较近,对一线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响应和赶到现场的往往是基层的医疗应急力量。只有基层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见事早、行动快,及时开展先期的医疗救援工作,才能获得准确信息,也为伤病员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避免造成更多人员健康的威胁和损害。因此,加强基层的医疗应急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刚才俞新乐副主任特别介绍了,浙江现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基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在医疗应急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我们国家基层的医疗应急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为基层医疗应急能力的强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平时大家完成日常的医疗服务任务,一旦有紧急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派出去,负责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刚才提到,现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医疗应急队伍一共是6500多支,其中县区级就有4516支,多数队伍按照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配备了相应设备、物资以及通信和后勤装备,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把这支小分队叫做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所谓背囊化,一个是箱子,一个是双肩背,这里面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医疗物资、信息通讯以及相应保障设备,我们医疗应急小分队既可以随着急救车到达一线进行医疗救治,同时对于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也可以不依赖于机械化车辆到达现场。比如,去年泸定地震,在地震发生30分钟内,背囊化医疗小分队已经到达现场,不仅第一时间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而且把一线的受灾情况第一时间传回,为后面的梯次调集医疗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信息。基层的医疗救治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快、准和高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应急能力,一方面要在全国各省份以市县医疗机构为依托,开展背囊化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各个基本单元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可以进行模块化的编组,同时拥有依托救护车的中短途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不依赖于机动车的短途处置能力,同时医疗应急的队伍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独立野外自我保障的能力,满足各类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先期的处置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和演练,提升基层医疗应急队伍的能力,结合地方突发事件的特点,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加强队伍演练,提升医疗应急队伍应急响应和协同工作的能力,未来我们还可以依托区域内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防治基地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应急实战演练,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应急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医学救援的时候,我们的队伍能够拉得上,打得赢,能够顺利完成好先期的医疗应急任务。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想了解的也是应急医疗资源的配备情况。我们知道,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对应急药品、设备和物资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我们想了解,医疗机构是如何做好应急医药储备和快速调配,帮老百姓走出困境?谢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李为民:
谢谢记者的提问,非常好的问题。的确,正如刚才郭司所讲,医学救援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快速有效是我们救援成功非常关键的。应急医药物资的保障,是我们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医疗机构能否成功的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当时华西医院是地处震中最近的大型公立医院,当时我们感受的最大挑战就是医疗救援物资的不足。在这样的启示下,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的部署,为了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医药物资供给的充足及时有效,我们华西医院秉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储备合作,全力做好医药物资的保障工作,有效应对了雅安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以及去年的泸定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减轻了给人民群众生命和安全造成的影响。

在医疗救援过程中,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紧急医学救援常常包括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首先是现场紧急医学救援,二是前方医院已经被毁损,所以需要由账篷医院医学处置,后面再把他转运到后方医院进一步救治。我们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医疗物资储备,首先构建了应急医药物资的三种储备方式:1.实物储备:我们医院建立了近3000平方米的应急医疗队物资库存,采用信息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式,对紧急医学救援需要的常用物资、设备和应急快速反应分队所需要的物资采用实物储备,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将模块化、集成化的储备物资迅速装车启动,满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快速启动需要;2.目录储备:对于有效期需要的医疗耗材类、药品类等物资,我们实行医院统筹协调管理;按照储备目录随时从医院现有的各类库存进行调用,可以满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物质后续补充及前方的帐篷医院的医学处置;3.合同储备:对于医院和医疗队不是常规使用但是又有效期管理的物资,我们采用合同的储备方式。我们与本地大型供应商签订了协议,要求他们在半个小时内将所有的物品送达。对于后方医院救治过程中所需要的超过医院日常储备量的物资,我们采用了这种储备方式。

第二,我们建立了应急医疗物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为了不断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的效能,我们医院成立了由医院副院长为组长的应急医疗物资调配小组,负责全院应急医疗物资统一的调配,全院建立了基于应急物质储备计划的应急物资储备的目录和基数,通过科学调配,确保了每一个临床科室、每一个病房及各级库存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同时我们建立了“平战结合”的物资调配机制,医院所有日常的消耗物资均从储备库进行调拨,调拨之后随时进行补充,确保储备库的基数量不变。

第三,建立了应急设备精准管理与调度体系。医院已经将所有重要的应急急救类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控设备的定位、使用情况、运行情况以及运行的完整情况,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精准调度、设备管理等功能,在实现应急设备快速调度的同时,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安全。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我们关注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医疗应急队伍建设,也明确了将在全国布局20支左右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请问,目前我国医疗应急队伍的总体实力怎么样?为了应对潜在风险,接下来医疗应急队伍有哪些发展重心?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记者的提问。我们国家医疗应急队伍是为了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准备的移动医院,说是队伍,其实它是一个移动医院。有的是车载式的,也有的是帐篷式的,每支队伍都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救治体系,可以有门诊、住院、手术、检查检验,有的还有重症单元。另外还要有信息指挥和后勤保障系统。刚才为民院长特别介绍了,华西的紧急应急救援队这些方面的功能都是具备的,而且具备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到了现场,队伍展开以后相当于一个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可以在没有任何其他支援的情况下,独立承担医疗救治任务,这就是我们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功能和目标。

我们国家的医疗应急队伍建设是从一无所有到初具规模,特别是这十年内发展非常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现在全国一共有40支国家医疗应急队伍,这当中有32支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类,有5支是中毒救治类,还有3支是核辐射救治类。这40支队伍中有5支队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的认证,我们国家也成为世界上拥有国际应急医疗队伍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现在一共是通过了37支。

这些年来,国家医疗应急队伍在地震、重大疫情等各个方面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2020年初武汉保卫战,我们调集了全国2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武汉,这些救援队携带有移动CT、检测实验室,以及一些移动的单元驻扎在定点医院、方舱,出色完成了武汉保卫战期间的救治任务。另外,我们的队伍还参加了很多援外任务,刚才俞新乐副主任特别提到,我们多次承担国际上包括风灾、地震、疫情等国际救援任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这三年的新冠疫情再一次体现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在原有的40支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基础上提质扩容增效,要增加医疗应急队伍的数量,还要提升相应队伍的设备设施,比如有的要增加重症单元,有的要增加具有5G信息系统的指挥系统,有的还会配备移动CT等方面的设备设施。结合重大疫情防治基地建设,在全国布局20支左右的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疫情时,能够按照国家的调遣来进行协同工作,满足重大疫情救治工作。在专业上,呼吸、感染、重症、影像、检验等都是重大疫情救治队伍的基本专业配置,同时还配备重症救治单元,以满足国家和区域发生重大疫情的救治需要。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队伍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日常管理、培训演练和设备设施的运维保障,通过组织区域间的联合演练和复合型演练,提升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医疗救援任务。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应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医疗应急信息报告系统建设目前有哪些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在提高医疗应急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方面得到了哪些应用?谢谢。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俞新乐: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刚才郭司长也讲到,医疗应急工作要提升“三力”,增强硬核力、提升软实力、确保快速反应能力,要增强这“三力”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数字化基础比较好、部门之间的协同比较好的优势,做了很多探索。在日常医疗救援方面,我们主要是打造了“浙里急救”数字化应用,与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协同,归集全省急救车辆、人员、机构、任务、AED分布等相关数据,通过重组急救资源,重建服务模式,重构服务流程,打造了全省急救一张网,一年多时间,120平均受理时间缩短了30秒,指令下达时间平均缩短了1分钟,急救反应时间平均缩短2分钟以上,院前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定位准确率也提高了30%,为我们赢得宝贵急救黄金时间。

在重大事件医疗救援方面,我们建设了浙江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集成了公安、消防、院前急救、网信舆情监测等应急网络实时数据,推动了全省医疗应急工作业务流数据流“双流合一”,实现了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感知,同步做出医疗应急反应。比如这个系统有一个功能,相近的时间段,同一地点如果连续派出3辆及以上救护车,马上会触发系统预警,会把关键信息自动推送给有关部门,根据事件的性质快速启动部门联动,启动应急响应,开展相关的救援处置。

通过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我们的医疗应急信息监测、预警能力和指挥调度效率大大提升。

就回答这些,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在全国多地展开了相关的工作。请问,目前基地的建设推进情况如何?距离想要实现的预期目标还要做哪些工作?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我们国家人口多、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也涉及到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医疗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支撑。“十三五”末,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同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实现了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的全覆盖,每个省份都依托一家省域内综合实力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技术水平高的公立医院作为基地的建设单位;基地的建设不仅医疗能力要强,同时针对本省份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有所侧重,比如刚才俞新乐副主任介绍到,在浙江就有针对海上救援的基地,而在四川,更多要考虑到地震多发的特征,每个省结合总体的要求和本省的特殊情况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目前来看,全国各个省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当中,我们在2022年5月和2023年6月分两个批次印发了基地项目的储备库,一共33个项目,其中已经有一半的项目进行了开工建设,前一阶段我们也进行了项目建设单位的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我们也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和支持各省加强基地建设,不仅包括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管理的集成,确保基地建成之后能够用得上、用得好,成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中坚力量。

此外,基地还要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我们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协同工作能力和水平。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华西医院正在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请问,在医院现有条件基础上,将进行哪些方面的建设和改造来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面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医院能否满足短时间内大规模伤病员的收治需求?谢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李为民: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感谢你对华西医院的关心和支持。正如郭燕红司长刚才所介绍的,我们华西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全球最高级别的非军方的国际应急医疗救援队。这个应急医疗队在过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去年9月5号,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尽管只有6.8级,但是发生的都是建筑物不怎么好的一些地区,所以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华西医院按照国家卫健委和四川省卫健委的统一指挥,立即组建了3支医疗救援队前往灾区实施紧急医学救援,并且派出了由创伤、急诊、重症、心血管、心理等多学科组成的医疗专家组30多人,前往危重症的伤员定点医院雅安市人民医院以及甘孜州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同时,医院本部也建立了多学科远程会诊团队,正如刚才郭燕红司长所介绍的,一定要有后方的远程多学科团队的支撑,尽管是一个地震伤,但实际上往往有很多合并症,比如高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中风等等一系列相关的合并症。因此,我们华西就形成了“现场-前方收治医院-华西医院”多方协同的联动救援机制,这次我们救治伤员200多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50多人,最大年龄是90多岁,最小是2个月10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危重伤员零死亡。

为了进一步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我们也在国家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正式获批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获得这个基地之后,根据华西地处西部这样一个地理特点,同时四川又有地震高发的特点,所以我们定位华西医院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地震救援、二是高原救援、三是雪域救援,以这个为特色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来加强建设。在过去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建设四个方面:首先是要建设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体系,实现智能化的指挥。二是建立培训演练基地,要建立实时的培训基地,让平时所有的队员能够进行演练。三是建立航空救援体系,航空救援和陆地的救援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救援体系。四是批量伤员集中救治基地。通过这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地震、泥石流、山体垮塌等地质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以及高原、山地、雪域等地域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基地建成后,我们可进一步充实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网络,平时,基地主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训演练、应急医疗物资仓储管理以及救援网络等进行建设。在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应急响应,迅速派出装备齐全的应急队员奔赴救援现场,开展医学救援。同时,我们可以派出由多学科组成的166名队员、95顶帐篷、普通床位40张、重症床位6张、隔离病床4张、手术间2间、设备1800多件等组成的帐篷医院救援队,账篷医院救援队到现场后,每天能完成200多人的门诊患者诊治,同时能够完成每天15台大手术、30台小手术,能够独立开展30天临床医疗救治工作,包括后勤的支撑。

对于处置后的伤员我们迅速转运到后方的基地医院,基地医院可以快速扩容,通过基地的建设,我们可以在6小时内迅速增加500张病床,收治500名伤员,包括收治50名重症患者。如果需要,我们能够在48小时内扩张到3000张床位,同时可以迅速实现应急指挥、批量伤员空中转运、应急物资调配保障等功能,并对受灾伤员进行心理干预。实际上地震发生之后,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救援,心理方面的救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实现伤员从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救援。今年1月17日,西藏林芝发生高山雪崩事件,造成多人受伤,华西医院第一时间派出了多学科,包括急诊、骨科、烧伤等组成的高原紧急医学救援队赶赴现场进行救治,所有的伤员均得到了有效救治,上述事件也充分体现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当中核心的支撑作用。

我的回答到此,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这一主题,从我国医疗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基层地区医疗应急队伍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的推进情况等方面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提升将更好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END -


慧心仁术医护好帮手专注健康

科技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服务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联系人:卿老师

手   机:18988944879

电   话:020-66365919

邮   箱:alexanderyefy@163.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福奥三街11号塔3栋 慧心仁术健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