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助手要分享的是:留意醉酒者以下六个方面,稍有不慎有生命危险!
急性酒精中毒的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奋期,表现为眼部充血,颜面潮红,头晕,人有欢快感,语言增多,自控能力减低。
第二阶段:共济失调期,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身体失去平衡。
第三阶段:昏睡期,表现为沉睡不醒,颜面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甚至陷入深昏迷,以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窒息死亡:
酒精中毒,患者出现程度较深的昏迷,
发生呕吐的时,患者没法起来翻身吐掉呕吐物,
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性死亡。
喝酒致死很大一部分的死因是“窒息死亡”
那么,喝酒醉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将醉酒者侧卧,置于稳定侧卧位,
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同时,在醉酒者身上盖上被子以免着凉。
稳定侧卧位,是对没有意识,但是有呼吸/胸腹部有规律起伏的患者实施的一种现场急救方法。
如醉酒者、昏迷患者请紧急前往医院就医。
醉酒者的六个危险因素:
一、误吸
饮酒者胃内往往存有大量的食物,呕吐时胃内容物容易进入气道,导致窒息及诱发吸入性肺炎;也可刺激气管,通过迷走神经反射,造成反射性心脏停搏。
故在急诊工作中,常发现一些来院前已经死亡的醉酒病例,在心肺复苏时,从气管内吸出大量呕吐物,多数是由于误吸所致。
对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防止误吸的发生,是“重中之重”。
因此,醉酒患者一定不能仰卧位,头一定要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
二、乙醇中毒
又称双硫仑样反应。
某些抗生素(如头孢类)可抑制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无法降解,蓄积在体内造成中毒现象。
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表现为:
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心跳、气急、心率加速、血压降低以及嗜睡幻觉等,严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惊厥及死亡。
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有:
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曲松等;
其它头孢类抗生素: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塞克硝唑等;
其它抗菌药物: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
在应用头孢哌酮期间直至用药后7天内饮酒皆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因此在用药期间和停药7天内患者不能饮酒、口服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如:酒芯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复方甘草合剂等。
三、甲醇中毒
甲醇又称木醇、木酒精,为无色、透明、略有乙醇味的液体,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
造成中毒的原因多是饮用了含有甲醇的工业酒精或用其勾兑成的“散装白酒”。
摄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
甲醇对人体的毒作用是由甲醇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引起的,主要特征是以中枢神经损伤、眼部损伤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一般于口服后8-36小时发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步态不稳、嗜睡等。重者有意识朦胧、瞻妄、癫痫样抽搐、昏迷、死亡等。
四、低血糖症
酒精性低血糖症是一种因酒精中毒引起的低血糖综合征,是饮酒后酒精在体内代谢,增加细胞内氧化型辅酶Ⅰ的消耗而造成的。
葡萄糖是脑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但脑细胞储糖量有限,仅能维持活动数分钟,因此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有脑功能障碍。
经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能迅速恢复、无永久性后遗症,但若低血糖昏迷持续超过6小时,脑细胞变性便不可逆转,患者会因长时间低血糖导致脑水肿、中枢神经损害,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因此,酒后如出现心悸、多汗、低体温、脉快有力、神志模糊、嗜睡、昏迷等症状时,应警惕酒精性低血糖症的可能,需及早就医,检测血糖浓度。
预防酒精性低血糖症的关键是:
饮酒应适量,避免空腹或饥饿时饮酒过多过快。
可选用低酒精、低含糖量的葡萄酒,一天内摄入酒精不宜超过30克,每周不超过3次。
肝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不饮酒,尤其使用磺脲类药物和晚上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更不能空腹饮酒。
饮酒时一定要适当吃些主食,晚餐饮酒者睡前还应监测血糖。
五、心脏急症
饮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工作中,酒精中毒患者需做一份心电图,尤其是老年和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变的患者,昏睡的饮酒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隐匿的,可以无任何症状。
另外,急性酒精中毒本身也可引起心脏损害。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部分病例存在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学改变的,且急性酒精对心脏损害程度与中毒的时间和程度呈正比。
六、脑出血
某患者因深度酒精中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在数小时给予相应的积极治疗,但是患者仍然处于昏迷状态,此时医生才怀疑是否同时存在其它问题,后颅脑CT显示脑出血。
据估计我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引起脑出血,占总死亡率的1.3%。
- END -
慧心仁术医护好帮手专注健康
科技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服务
联系人:卿老师
手 机:18988944879
电 话:020-66365919
邮 箱:alexanderyefy@163.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福奥三街11号塔3栋 慧心仁术健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